以意識之名──主觀經驗的認知神經科學探究

點閱:1

作者:劉克頑 著; 鄭會穎,馬淑欽 譯

出版年:2024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96

ISBN:9789863508717

EISBN:9789863509165 PDF

分類:生命科學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意識」這個題目已有無數知名學者談論過,真的需要再多一本嗎?

  意識研究在科學上仍屬未定論,許多其他領域學者認為,意識研究並不怎麼樣,有些人則認為是我們面臨科學的挑戰所致,也有人認為研究品質欠佳且不夠嚴謹才是主因。科學家會認為若某些領域發展希望渺茫,便會予以忽略,然後專注在更易處理的研究上。

  一門科學領域的成功與否並不全然取決於其經驗實證及理論上的進展。往往,獲得相近領域的學術認可也很重要。

  「我們知道意識研究這一路走來艱辛。但我們應當忽略批評者,並堅持下去。儘管篳路藍縷,我們終究會抵達終點,並證明他們都錯了……。」

專家推薦

  這本書是一趟探索意識的深度之旅。作者劉克頑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和獨到的見解,將龐雜的文獻精煉成易於理解的內容,以意識的全局理論和局部理論作為光譜的兩端予以剖析,並提出可預測和實證的新理論。對於渴望深入探討意識奧秘的讀者,《以意識之名》是值得投入時間與精力的選擇。──葉素玲(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本書濃縮過去數十年在哲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界對意識的討論與辯論,不僅詳盡的介紹當代意識科學中最主流的全局理論和局部理論,更清楚地解析兩者在神經生理方面的證據與心理現象解釋力上的優缺點,並提出一個嶄新的「中間派」理論供讀者們思考。對於想深入了解意識科學的讀者們,《以意識之名》是您不可錯過的一本好書。──曾祥非(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以意識之名》從劉克頑作為意識研究者的角度書寫,書中不只清楚地介紹了意識理論和重要經驗研究,也涵括了作者自身的科學實作與思考探索歷程。讀者不僅可透過此書了解意識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還能一窺作為意識研究學者「感覺起來像什麼」。推薦給對意識經驗好奇,或嘗試以科學探尋什麼的人。──林映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專文推薦

  黃榮村(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謝伯讓(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

劉克頑


  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系暨大腦研究所教授,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腦科學中心意識實驗室主持人。研究領域為生物科學、意識神經科學、腦神經造影、神經生理學。

審訂者簡介

謝伯讓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認知與知覺心理學、意識、注意力、視覺認知、腦造影等研究。

譯者簡介

鄭會穎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哲學博士,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所副教授、《認知科學》國際期刊副編輯。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共同創辦臺灣跨校意識社群、臺灣意識研究學會,擔任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以及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理事。

馬淑欽

  華東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碩士,現為復旦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博士研究生。研究領域為意識認知科學哲學、人工智能哲學及神經倫理學。

  • 繁體中文版序
  • 致謝
  • 推薦序/黃榮村
  • 審訂者序:意識科學研究的真正困難之處/謝伯讓
  • 導讀:寫在意識研究的轉折點上/鄭會穎
  • 導言 人們眼中的現實
  • 第1章 對策與定義
  • 第2章 未竟的NCC計畫
  • 第3章 奏響正確的音符
  • 第4章 未觸及的原始感覺?
  • 第5章 意識有何好處?
  • 第6章 中間派宣言
  • 第7章 我輩孤獨?
  • 第8章 讓我們自己有用
  • 第9章 困難問題又如何?
  • 索引